近日,教育部、工商總局、質檢總局、國家標準委4部門聯合印發了《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《意見》針對校服管理的關鍵環節,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,形成有效管理服務體系。《意見》特別強調要把保障質量安全作為校服管理工作的底線,并在執行標準、質量檢查、監督懲處等方面提出措施方法,這對進一步規范校服管理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毋庸諱言,我國校服設計難看,廣遭吐槽。而丑之外,質量也差,動輒被查出甲醛含量超標、pH值項目不合格,甚至被檢出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。有一次媒體曝光校服質量問題后,記者問一位小學生對事件的看法,這位學生說:“作為祖國的花朵,我認為,我學習一直上不去,就是因為這個校服的問題。”把學習成績不好也歸因于問題校服,作為祖國的花朵,這位同學的想法雖說有些奇葩,但也表達了他對問題校服的氣憤。有人對此如是評論:這個借機吐槽的小家伙,用他的歪理給問題校服事件帶來短暫的娛樂效應,但笑過之后您是否想到,作為最直接的受害者,問題校服不僅影響孩子們的健康,更影響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。當抱怨的種子被埋下,今天的玩笑明天又會長成什么呢?
校服質量問題的確開不得玩笑。但問題是,校服難看,質量不高,已有經年,為什么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?某地教育部門面對校服質監抽查合格率低下問題,反思認為,導致校服質量問題的原因是校服等校園后勤物資的“行業標準”與教育部門不對接,缺乏溝通。正是由于溝通不暢,或者換句話說是溝而不通,才導致廠商投標時“掛羊頭”,交貨時“賣狗肉”的事情發生。廠商很清楚,訂制的校服不會進入市場,基本上就逃過了市場監管部門的抽查監管,而學校和學生家長因非專業人士好蒙好騙,于是,在缺少監管的情況下,校服質量不佳幾乎就成為必然。